关于国务院办公厅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发现典型经验做法的通报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部署落地落实,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4月8日—19日组织对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陕西、青海、新疆等20个省(区、市)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总体上看,各地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等方面,创新实施了一大批好举措好做法,取得积极成效。李强总理4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情况汇报。按照会议部署要求,现将各地的一些经验做法予以通报,供各地学习借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深化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附件:国务院办公厅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
附 件
国务院办公厅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
(共30项)
一、北京市创新推动“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建立业务技术双轨推进、全流程数据监测等“一件事”改革保障机制,选取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典型场景,持续拓展社会保障卡等事项及服务内容,丰富“在线导办”、帮办代办等服务供给,对接“一件事”改革涉及的19个系统,实现一次下发、并联审批。在全国率先推出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大型展览展销、大型体育赛事等3个“一件事”场景,保障线上线下提供同质化服务。目前,已推出新生儿出生、企业注销等62个场景,2024年以来月平均办理量约为35万件。
二、北京市数字赋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便利外商投资。聚焦外国人身份认证痛点环节,新增境外自然人通过“刷脸”、银行卡以及香港投资者通过简化版主体资格公证文书电子化流转等3个在线身份认证渠道。借助“e窗通”平台,优化外币账户开立、外籍员工登记、外资企业开办事项“一网通办”等3项服务功能。通过“允许港澳非自然人投资者提供简版公证文书、试点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跨区域认可、取消外国投资者公证文书认证要求”,简化3类事项文书材料。目前已实现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大大减少跨境身份公证认证文书流转和邮寄时间,将外商投资企业的开办时间从2—3个月缩短至最快1天。
三、河北省邢台市强化入企扫码“硬约束”,优化发展“软环境”。各级行政执法人员在进入企业开展现场执法检查时,使用“邢台执法”APP扫描被检查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向执法监督平台“云备案”。通过备案全面掌握开展执法检查的单位、人员、时间、地点和受检企业信息,以“硬约束”打造让经营主体专心经营的“软环境”。入企检查时,在系统中显示企业信息的同时显示执法人员姓名、单位、执法证号和照片等信息,供双方双向互验;扫码后可实时查询企业历次受检以及行政处罚等情况,推进执法结果互认,有效降低入企执法检查次数;执法活动全程置于智能监督之中,便于及时发现并督促解决乱罚款等各类问题。
四、山西省推行“四全工作法”,为大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全周期发力,探索“招落一体”机制,在决策、征拆、供地、审批和配套五个方面提供前置服务,变“交接棒”为“齐步走”。二是全要素保障,省级层面建立项目推进专班,各部门同题共答,共同解决融资、用地、环评等项目建设要素保障问题。三是全流程提速,从省级专班指挥室,到综改区推进调度室,再到项目现场办公室,自上而下、紧盯节点,所有任务倒排工期,实现项目快速备案、进展定期调度。四是全方位推动,采取实行领导包联制、拓展项目产业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等措施,做到领导精力向项目集中、相关政策向项目倾斜、软硬环境为项目服务。2023年以来,运用“四全工作法”新引进落地晶科能源等24个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1200亿元。
五、辽宁省健全优化税费服务诉求解决机制,实现从回应“一个”向解决“一类”转变。一是扎口收集分析12366纳税服务平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辽宁省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等多个渠道的诉求数据,多维度智能分析挖掘问题原因和潜在风险,形成“共性+特色”清单。二是建立自下而上诉求提级联动解决机制,跨部门构建“数联、人合、事通”社保制度体系,联合住建部门推行不动产容缺办理税费事项。三是建立健全收集、分析、办理、服务、回访、评估闭环工作机制,全程跟踪诉求解决成效。各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诉求办理质效,如沈阳搭建线上“沈税通·诉求集成快反站”,大连依托税务数字虚拟员工“税可思”实现税费诉求“通答”。自2023年6月机制建立以来,累计分析142.5万余条诉求数据,诉求平均办理时间从7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办理满意率从87%提升至98%。
六、吉林省加快“数字吉林”建设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以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等系统为支撑,连通省市两级41个部门73个自建网办渠道,实现“一次登录,一网通办”。二是统建省市县共用的工程审批系统,用地和工程规划等20种电子证照实现全省跨地区、跨部门应用,申报材料压减50%以上。推动交易全程电子化,推行数字证书(CA)免费办理。推行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改革,实现行政检查全流程账单管理,减少“面对面”带来的吃拿卡要等问题。三是建设“纵接市(州)党委政府、横联省直中直部门”的党政督查系统,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通过系统进行动态跟踪督办。
七、上海市推行“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推行经营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实现“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一是纳入“法治化”,首次明确此类证明实质是企业“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并明确界定违法记录的概念。二是立足“全领域”,除保密等个别特殊领域外,将全市41个执法领域全部纳入替代范围。三是应用“多场景”,率先提出金融、商务、政务三大类主要应用场景,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开具报告的领域和时间范围。四是全程“线上办”,实现线上“一键”申请,记录情况“一纸”证明。五是首创“合规码”,上线“合规一码通”,企业通过“随申办”亮码,索证单位扫码实时查看报告。
八、上海市上线“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实现企业注销“网上下单”。一是流程再造。企业在线填报注销申请信息,注销平台同步推送数据,各部门并联预审办理。注销平台还提供银行账户撤销预约服务功能,缩短银行账户注销办理时间。二是透明规范。集中反馈办理流程、要求和进度,督促各部门及时完成各自业务,实现注销服务“一口清”。三是便捷减费。通过信息共享,简化部门信息采集和材料提交要求,海关、人社部门实现网上办理,税务部门实现预检,市场监管部门在注销时免于提交清税证明。注销平台还可在公示系统免费发布债权人公告。四是智能增效。通过智能化分类处置,引导经营主体按照最优方案办理。
九、江苏省扬州市多措并举推进“诚信扬州”建设。一是实施“信用大数据公共服务应用”项目,印发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标准,形成标准统一制定、平台统一建立、数据统一治理,市、县、乡一体化归集共享格局。二是构建“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提速优服务”的行政审批新模式。三是建立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征信平台,创新开展个体工商户网格化金融服务,融资信用平台年度解决企业融资需求557.84亿元。四是推动失信治理,开启事前“指导+预防”、事中“包容+治理”、事后“修复+提升”导航式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新模式。五是创新“信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信用服务新场景。
十、江苏省苏州市高质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服务企业发展。一是完善机制,形成“工作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表格化”的有效机制。截至2023年末,试点以来累计落地场景111万个,累计流通业务金额3.9万亿元。二是聚焦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对接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经营主体开展落地测试,实现了手机无电无网支付在交通领域应用等首创案例。三是指导各试点银行加快对公领域应用,全市1.2万家规上企业全部开通对公钱包;全市基本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代发交通补贴,部分板块或单位实现全额代发工资。四是坚持融合赋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各银行发放数字人民币贷款5.97万笔、金额2909亿元。
十一、浙江省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牵引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是建立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服务载体。线下全省设区市本级、县(市、区)、省级新区均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平均入驻增值服务事项162个。线上打造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省级“浙里办”服务专区集成便企服务500多个、惠企政策2.3万余条,各地上线企业综合服务专区65个。二是推出企业开办等24个“一件事”,涉及增值服务166项。开发“政策计算器”功能,向企业精准推送所需政策条款。三是省级制定出台涉企服务指导目录,各市、县(市、区)提出涉企服务事项150项。四是建立“主动发现、高效处置、举一反三、晾晒评价”涉企问题处理机制,收集涉企问题39969个,办结率92.3%。
十二、浙江省金华市“三位一体”推进企业合规改革。统筹司法、行政、检察等力量,推出刑事、行政、自主合规“三位一体”企业合规改革。一是事前服务预防。制定《金华市企业自主合规行动方案》,实施重点产业合规专项行动,建成10家市级企业合规中心,发布重点产业合规指引14部。二是事中扶持整改。制定涉及12个部门78个事项的合规指导清单,对于企业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或危害后果轻微,且企业愿意进行合规整改的35家企业启动合规整改。三是事后指导规范。打造“合规一件事”平台,从执法办案端分析企业高频违法违规风险,发布《易制毒化学品行政合规指引》,撬动45家企业参与合规建设,将个案合规实践成果运用到整个行业。
十三、安徽省创新为企服务体制机制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2023年起,省级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省委书记、省长等现场听取意见建议。二是省政府办公厅设置营商环境专门处室收办企业诉求,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牵头闭环督办企业诉求。三是建立企业诉求“挂号制”,全面实行“一口收办”,通过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企业走访、现场办公会等线上线下渠道及时解决企业“挂号”事项。2023年,帮助企业对接各类事项7365个,协助解决融资36.86亿元、用工4.21万人、用地2968.46亩,协助企业退税、减税2.31亿元。
十四、福建省以机关效能建设促进营商环境更优化。一是坚持立法先行,2013年11月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机关效能建设重要内容,建立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理制度、数字赋能效能制度。二是强化“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搭建五级联动行政服务平台,建立省、市、县、乡4级政务服务中心1744家,全省推出4700多个“一件事”集成服务事项,审批环节精简64.35%。三是统筹督查力量,充分运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和行政服务中心远程视频系统,对营商环境建设情况联合开展监督。四是以福建省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为载体,全省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个号”服务、“一体化”管理、“一盘棋”调度、“一把尺”考评、“一张网”支撑。
十五、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以良好政企互动营造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提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理念,打造“晋心晋力”营商服务品牌。一是每年召开企业创新大会,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政企才”早午晚餐会等活动,“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难题。出台正负面清单规范政商交往行为。二是实施综合窗口改革,开设“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企业服务”专窗,率先推出“模拟审批”“桩基先行”、工业用地“五证同发”等创新举措。三是设立企业家日、人才日,持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新生代企业家领航计划,加强企业家梯队培养。坚持“政府搭台、乡贤主导、企业领跑、社会参与”,引导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十六、山东省威海市全链条保障核电重大项目突破发展。建立市县镇三级联动的指挥、协调、服务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全力以赴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首台机组并网和全球首台第四代核电机组华能高温气冷堆投入商运,先后出具用地、用海等支持性文件54个,征用6000多亩土地、3.3万亩海域。创优核能产业发展生态,全面梳理核电企业供货需求清单,开展核能产业链共链行动,引导本土企业融入核电产业链的同时,走出去精准招引优质核电装备制造项目。
十七、河南省漯河市以“四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提质增效。一是强化政企联动。采取“顶层设计+专班推进+贴身服务”模式,与企业共同谋划推动项目,提供“标准化+定制化”厂房等配套设施服务。二是强化创新驱动。高标准建设中原食品实验室,与25家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220多家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科技贷”、研发活动覆盖等支持企业创新。三是强化链群带动。聚焦“11+8”产业链体系,推动现代食品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四是强化服务推动。推行17个部门跨部门“证照联办”,强化用水用能保障,推行供水“四免”服务,推进用电报装政企平台“双联办”。
十八、河南省濮阳市“一码集成”激活企业开办新质效。一是破解“办证难”。实行“承诺准营即入制”,分批对13个部门32个高频后置许可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将申请材料由20多份压缩至2份。二是破解“耗时长”。全省首创“一码集成”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提供多个事项一次核查等集成服务,企业办证即时办结率达98%以上。三是破解“证件多”。将许可证以“二维码”形式加载到营业执照上,实现“一企一照、一照准营”。四是破解“监管松”。持续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确保既“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实现便利准入与后续监管有效衔接。
十九、湖北省以控制企业成本为核心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是首创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从立案、审理、执行各环节进行分析评估并作出针对性防范和处置,把办案对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二是将企业合规案件办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促其依法经营。2023年以来,共办理企业合规案件231件,涉及企业235家、相关责任人293名。三是加强府院联动,构建贯穿审前、审中、审后的多元解纷模式,健全诉讼服务与行政复议对接机制,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深入分析案件类型特点,实现“办理一案、指导一片、规范一类”的治理质效。
二十、湖北省武汉市推动审批与监管一体化改革强化审管衔接。印发《武汉市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动实施办法(试行)》,细化事项关联、风险管控等业务运行规则,梳理审批与监管事项之间的法定对应关系,制定事项映射清单,实现市、区、街三级审管事项关联。搭建审批与监管一体化平台,打通10个市直部门监管执法系统,建立起职责边界明晰、信息互通共享、审批集中极简、监管精准高效的审管衔接服务模式,汇聚行政服务事项各阶段审批进展及监管信息,实现审管信息“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联动。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全市实施审管联动3.4万余次,平均减环节68%、减材料42%、减跑动84%、减时限86%。
二十一、广东省建立企业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机制。一是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针对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3类信息修复,梳理优化不同信用平台间的修复标准、文书和流程。二是通过信用广东平台统一整合归集全省3类信用修复数据,依托省“一网共享”平台、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东)等平台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层级共享互认。三是制定并在线上线下渠道公布失信信息修复指引“一张图”,明确申请条件、材料、流程、时限等内容,并依托行政服务大厅、政务服务中心等载体为企业群众提供咨询受理、帮办代办,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便利度、满意度。
二十二、广东省深圳市构建立体化海外维权工作格局,护航企业“扬帆出海”。一是联合深圳海关共同研究发布重点国家地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政策及流程指引,针对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个案联合指导。二是实时监测欧美日韩等热点地区和重点行业案件动向,紧盯案件立案、禁令发布、案件审结等关键环节,实现早监测、早预警、早响应。三是聚焦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深圳企业提供定制化海外专利、商标预警分析服务。四是提供“一对一”纠纷应对指导,为1335家企业节省诉讼费用超4300万美元,减少市场损失超21亿美元。五是常态化开展“论道”沙龙等海外维权主题培训,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六是建设海外法律信息库、海外维权专家库、海外典型案例库,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海外知识产权服务资源。
二十三、海南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格局。一是省级和18个市县均设立专门营商环境建设部门,统筹推进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社会信用建设等工作,通过“赛马打擂”“病例问诊”“揭榜挂帅”等机制,实现效能整体性提升。二是以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推动工作体系重构、流程再造、机制重塑,结合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推出政务服务“零跑动”、准入即准营、极简审批等标志性改革项目,精准有力解决企业融资、用地、政策兑现等“老大难”问题。三是滚动发布16批140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案例和4批37个营商环境示范案例,充分发挥制度集成创新改革的乘数效应,形成“领跑者”示范带动、“跟跑者”踊跃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十四、重庆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理念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一是加强整体设计,全链条深化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强化全场景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13件重点事项取得实效,上线“一件事一次办”80件。二是全量推动市级部门80个自建业务系统与“渝快办”对接融合,积极对接108个国垂系统,将“渝快办”建成全市企业群众办事总平台。全市286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完成最小颗粒度梳理,标准化率达到100%。三是系统重构“一站式”服务体系,政务大厅事项集中进驻率由83%提升至95%,人员压减30%。四是开展行政备案规范清理行动,推动整改问题112个。
二十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成势见效。联合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打通四川“天府通办”和重庆“渝快办”以及两地统一身份认证体系,联合开办“川渝通办”线上服务专区。以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公平竞争互查互认、信用体系共建共享为核心,实现省际规则协调统一,构建营业执照“异地互发”服务平台,实现营业执照互办互发“1日办结”。推进交通、航运、物流、公共资源交易“四个联通”;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实现跨区域人才职称评价互认,共享共用专家资源4万余名。
二十六、四川省打造“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助力建设国际消费目的地。商务、文旅、体育、民政等多部门联合制定“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五年培育方案,确定10大类重点消费场景培育方向,逐步打造供给丰富多元、商旅文体消费跨界融合的消费场景,制作“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热力图”。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消费新场景建设。2023年首批40个消费新场景带动就业13.97万余人,吸引消费超3亿人次,拉动消费1000亿元。
二十七、陕西省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努力打造政府诚信、企业舒心、办事高效新名片。一是促科技成果市场化。发挥陕西科教优势,在部分省属高等院校中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3项改革,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121亿元,由科研人员成立转化企业1051家,就地转化技术合同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二是促贸易投资便利化。开展“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和“先查验、后装运”“区港一体化监管”等通关便利化改革。与中亚五国实现通航全覆盖,2023年对中亚出口增长221.9%。三是促服务监管人性化。在法律框架下推行“首违不罚”“轻微违法减轻处罚”,2023年经营主体满意度达到94.4%。四是促制度机制规范化。建立省级领导现场破难政企恳谈会机制和特约监督员制度、典型案例通报制度,开展“三整治四提升”专项行动,办结企业诉求问题168项。
二十八、陕西省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2023年陕西中欧(亚)班列开行5351列,同比增长15.3%。一是建成西安国际港站,日装卸作业能力3700标箱。二是上线中欧班列综合数字服务平台,实现海关、铁路监管数据联通,综合运输成本降低15%以上,集结分拨时间压缩近50%。三是常态化开行18条国际线路,24条“+西欧”线路,实现每周“两去一回”稳定开行。四是在中亚国家布局海外仓5个,实现“枢纽对枢纽”高效运输。五是推进“港区联动、抵港直装”,平均通关时间缩短50%,每箱每公里平均运行成本5.4元。六是创新“班列+金融”,推出首笔“国际铁路联运提单融资”,陕西与欧洲间超25%、与中亚间超39%的贸易额由班列完成。七是实施“班列+友城”,陕西省与境外多个沿线城市结为友好省州,与40余个国家建立了100余对国际友城关系。
二十九、青海省以科技支撑盘活信用数据,增信赋能普惠金融。建成运行“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平台”,积极探索“信用+科技+普惠金融”创新应用模式。一是实现多渠道归集数据。归集登记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等涉企信息68项。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2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政银按照3:7共担信贷风险。三是推出创新特色融资产品。重点打造纯信用、纯线上、秒批秒贷产品,推出独具青海特色的“拉面贷”“虫草贷”“枸杞贷”等金融产品。四是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将重点用能企业碳排放数据全部纳入企业信用360报告并实现动态更新与实时共享,指导金融机构推出“点碳成金”贷,为1家大型企业、5家小型企业发放贷款1.82亿元,利率最大下浮165个BP。截至目前,平台收纳金融产品480项,入驻小微企业5.38万户,撮合融资业务1.82万笔,融资突破145亿元。
三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充分发掘电力资源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提供前置服务。依托“阳光业扩一站通”服务平台,实现国网与自治区相关部门间的服务信息共享。各供电公司提前对接各类工程项目实施方,开展办电服务、超前启动电网规划,压缩接电时间。二是提供惠企政策。为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的企业客户提供“三零”服务,为大中型企业提供“三省”服务。2023年为14万余户企业客户节省约10亿元办电成本。推动“电e金服”服务应用普及,依托用电信息系统等数字化平台技术,降低用能和融资成本。三是提供保障服务。采取“上门服务+技术下沉”模式,通过全方位排查,将重要电力用户的供电电源、自备应急电源配置合格率分别提高至92.14%、98.46%,推出共享用电服务,更好满足季节性、高频次灵活用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