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汉墓群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东汉末年(220年)中央政权在设置合浦郡(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广西、广东南部和海南一带。合浦郡在汉代属商业较发达地区之一,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合浦汉墓群是当时居民死后的人葬之地,分布于县城东、南、北郊的丘陵地带上,墓葬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5.5公里,总面积68.75平方公里。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浦汉墓群分布面积广,现存封土堆1056个,根据历年来各墓区勘探和发掘的情况,推测其草葬总数达1万座左右,大部分保存较完整,且大、中型墓葬较多。现发现最大的一座封土直径达90米左右,高约15米,中型的墓也在直径30米、高3米左右。从1971年至2009年间,考古工作者对合浦汉墓群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和科学研究,共清理汉墓近千座,出土的文物共约6000多件,包括陶瓷器、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玻璃器、玉石器、玛瑙、水晶、琥珀、漆器等。依据汉代厚葬的风俗,在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定为国家一级、二级珍 贵文物达200多件。
合浦汉墓群是广西目前发现最大的汉墓群,在全国的汉墓群中也是较大的,许多封土及墓穴仍保存相当完好。出土的青铜器如铜魁、千栏式铜仓、人形足铜盘等,既与中原同类器物有共同之处,又具有较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精美的金银器、玉石器、玻璃器、水晶等器物,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的料珠、杯、碟,环等玻璃器皿是海外的舶来品,是“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历史见证;形式多样的陶、铜建筑明器的出土,从中可窥见岭南汉代地方建筑风貌,反映了汉代合浦地区经济、文化与中原文化影响的密切联系。一些墓葬中还发现有兵器、农具、稻谷等,说明了汉代对巩固边疆和发展农业生产相当重视。从合浦汉墓群的规模也可以看出,处于中国边陲的广西合浦,早在汉代时期已具有相当高的生活水平,当时中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水平应该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