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风物志㉙丨文峰卓笔待重光
文笔塔俯瞰。它的旁边,将建起广西最大的水上服务区——平陆运河钦州水上综合服务区。
从钦江入海口向北上行约5公里,便抵达广西最大的水上服务区——平陆运河钦州水上综合服务区。5月18日,服务区成功通水。一江碧水静静偎依在平山岛旁,为这座钦州市区的江心岛带来了新气象。岛上,坐落着历史名胜——文峰卓笔。
文峰卓笔,一个引人遐思的地名。它有何来历?
阅读地方志发现,明清两次评选钦州八景,文峰卓笔均赫然居首。明代理学家、钦州知州林希元,清代岭南大儒冯敏昌,现代作家田汉,以及历代众多文人墨客,都曾为其留下题咏。钦州城的发祥地钦南区文峰街道,亦由此得名。
钦江,自北而来,与支流大榄江在平山岛汇合。平山岛土地平旷,唯西南有小山尖峭耸立,故称尖山。
古时,尖山扼守钦江航道,山上曾设瞭望台。到了宋代,山顶建起一座圆锥形砖塔。不知何时,塔顶上长出一丛茅草,苍翠碧绿,如同毛笔的笔尖直指云天。尖山因此得名“文笔峰”,此景被雅称为“文峰卓笔”。
知晓了文峰卓笔的由来,我们迫不及待地启程寻访。
从钦州市区尖山街道一座简易钢桥过江,便到了尖山,眼前的景象也从城市“一键切换”为田园风光:四周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田间牛儿悠闲吃草。
沿山道拾级而上,不多时就到了山顶的文笔塔下。文笔塔呈圆锥形,四面有拱门,高约4米。塔身白色,上题红色“文笔”二字有些褪色了,在绿树丛中依然醒目。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塔,曾于1938年为“减少日机轰炸目标”被拆毁。记者眼前的文笔塔,为1947年重建,白色的塔身,已显出岁月斑驳的痕迹。让记者惊喜的是,塔顶,果然长着一丛茂密的茅草。
登临文笔峰,方解古人偏爱此景之由。钦州地势平缓,而文笔峰卓然独立,正是登高揽胜的理想所在。今日钦州已是楼宇林立的现代都市,但登山远眺,视野依然开阔,半个钦州城尽收眼底。遥想古代,人们登高揽胜,北瞰城郭,南望江海,旷野平畴,风光无限。无怪乎林希元诗中称文笔峰为“一城中立万山宗”,而冯敏昌咏钦州八景,首句便是“文峰卓笔插浮虚”。
文峰卓笔不仅风景殊胜,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印记。
“多少南来好儿女,但为国家一身轻。”这是田汉《登钦州尖山》中的诗句,颂扬的正是以焦生炳烈士为代表的“好儿女”。在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梁俊崇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位于文笔峰上的焦生炳墓。
焦生炳是陕西南下干部,生前任中共钦州地委副书记。1952年,他在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因意外事故牺牲。此外,在文笔峰西侧的三山岭观潮亭处,还安葬着部分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并修建了纪念碑。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烈士,将生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钦州人民把他们安葬在这里,让英灵与美丽的山水同在,永远守护这片土地。”梁俊崇动情地说。
一路探访,记者真切触摸到了文峰卓笔作为钦州历史名胜的深厚底蕴。岁月变迁中,曾经的钦州八景有的人气依旧,而有的却渐渐沉寂,文峰卓笔便是后者。
据介绍,虽然文峰卓笔等历史遗迹已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政府部门也对这片区域有过不少规划,但由于平山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岛上的发展始终滞后于城市整体步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重光当有时。如今,小岛的沉寂,已被平陆运河建设的隆隆机声打破。伫立文笔峰顶俯瞰,山脚下,正是繁忙的工地,平陆运河钦州城区段日渐成型。在不久的将来,这座绿树葱茏的小岛,岛上峭拔的小山,和山上标志性的白色尖塔,将成为运河畔一道美丽风景。(梁菡 庾琳 覃鸿图 陆敏 文/图)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