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7月10日(星期三)10:00,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副厅长黄中连,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润东,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巧玉,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黄永新,自治区普查办技术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张化,介绍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主要成果及应用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韦翔主持。

现场实录 视频

时间:2024年7月10日10:00

地点:南宁市民族大道112号广西新闻发布厅

出席人员:

黄中连   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副厅长

陈润东   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李巧玉   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黄永新   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张   化   自治区普查办技术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

主持人:

韦   翔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10:00


韦  翔: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广西各级、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顺利完成了这次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副厅长黄中连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发布会的还有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润东先生,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巧玉女士,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黄永新先生,自治区普查办技术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张化先生。

首先请黄中连先生作介绍。

10:01


黄中连: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对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关注与支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全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自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普查办具体指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顺利完成普查各项目标任务。

今天,我们重点向大家介绍本次普查的整体工作情况及其主要成果。

一是全面完成广西普查工作任务。自2020年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我区普查工作按照“全区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市县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开展全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对重点隐患进行调查与评估,编制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完成主要灾种区划修订,完成综合风险区划图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编制,建成自治区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我区普查工作3次在全国普查会议上做经验发言,多次得到国务院普查办的表扬。

二是形成广西普查调查成果。全区完成主要自然灾害致灾因子调查、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灾情调查、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重点隐患调查等主体调查。其中,应急管理部门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危险化学品、煤矿和非煤矿山等重点企业,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历史年度自然灾害灾情,重大历史自然灾害等内外业数据调查;自然资源部门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调查;生态环境部门完成重点核设施调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完成城乡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交通运输部门完成公路水路调查;水利部门完成洪水灾害致灾调查,干旱致灾调查以及水库(水电站)、水闸工程、堤防工程等洪水灾害隐患调查;林业部门完成森林可燃物标准地调查,森林可燃物大样地调查以及县级野外火源、历史火灾、减灾能力调查;海洋部门完成海洋灾害致灾要素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气象部门完成采集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地震部门完成全区1:25万地震构造资料收集及图件编制,收集入库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钻孔资料。调查成果累计采集录入数据1500多万条,形成了数据集和相关图件。

10:07


黄中连:

三是完成自治区、市、县三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全面完成了自治区、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的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风险评估区划任务。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水利厅、林业局、海洋局、气象局、地震局完成了自治区、市、县三级的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单灾种致灾危险性、重点隐患、风险评估与区划,汇交了单灾种评估区划成果。自治区普查办、应急管理厅完成了自治区、市、县三级的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乡镇与社区减灾能力以及综合减灾能力评估,历史灾害评估,自然灾害人口、经济、农作物、房屋、公路等主要承灾体综合风险评估以及重点隐患分区分类分级综合评估、综合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

四是建成自治区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以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为基础,整合地质、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业、海洋、气象、地震等行业部门其他信息资源,建成涵盖致灾、承灾、减灾、灾情等灾害风险全要素的自治区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数据库汇集了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业、海洋、气象、地震等10个行业的调查数据和评估与区划成果。以数据库为基础建设了资源门户,为自治区、市、县三级各有关行业用户提供数据资源浏览、检索、申请、审批、共享等数据服务,资源门户通过文件共享、库表共享、接口共享、离线共享等方式开展数据共享工作。同时,自治区级数据库已经和国家库实现了互联互通。

此外,自治区普查办会同自治区主要行业部门组织编制了《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将在近期面向社会公告。本次普查的时间基线是2020年12月31日,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减灾能力都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灾害风险也随着变化。下一步,我们将启动风险数据常态化更新,继续做好普查成果深度应用工作。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10:10


韦  翔:

感谢黄中连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示意。

10:10


中新社记者:我们了解到,近期,自治区林业局全面完成了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形成了全区森林火灾风险及防治区划等成果,为保护八桂绿水青山提供了基础保障。请介绍一下广西首次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这些成果将如何开展服务应用?

李巧玉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是自然灾害风险普查6大内容之一。广西是全国重要的集体林区及森林资源富集区,森林火灾风险普查调查任务量占全国的6%以上,是样地类型、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根据国家、自治区的部署安排,从2020年8月份起,自治区林业局组织各市县历时三年全面完成了各项普查任务,形成了系列普查成果。

一是首次完成全区森林可燃物载量本底调查。全区共设置调查了5621个森林可燃物标准地及562个大样地,完成了四万八千多份森林可燃物样品采集和定量燃烧属性测定。调查显示,全区可燃物总载量为99.91亿吨,可燃物载量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桂林和梧州等地区。

二是全面摸清野外火源风险点、减灾能力底数。此次普查,全面梳理了近30多年来森林火灾分布状况及规律,摸排出350多万个重要火源风险点,掌握了各地减灾资源分布情况,形成了全区重要火源点密度分布图、减灾资源分布图、历史火灾分布图等成果图件。

三是全面完成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与区划。形成了自治区、市、县三级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减灾能力评估、风险评估、防治区划等方面的系列成果,全区85%以上的县区纳入国家级中高及高风险区,全区区划为6个一级防治区和20个二级防治区,为科学开展森林火灾综合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普查成果常态化应用: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依据普查成果,修订完善各级森林防火规划,优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森林防灭火力量布局,构建系统完备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有序推进预警监测、林火阻隔系统、以水灭火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筑牢壮美广西建设“防火墙”。

二是强力保障预警监测。将普查数据成果接入各级森林火灾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从单灾种监测向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打造具有预警、预报、预演等多功能的森林防火信息化防控平台,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精准化、智慧化水平。

三是精准服务火源管控。运用普查成果,开展重点目标、重点区域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动重要火源风险点精细化防控和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围绕“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因险设防,建立“空天地”立体监测模式,实现高峰时段和高火险区域精准管控,全面增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

10:15


新华社记者: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形成了很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应急管理领域开展了哪些应用?谢谢。

黄中连:

谢谢您的提问。自治区普查办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统筹谋划,持续推动普查成果在应急管理及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规划建设等领域开展应用。

防灾减灾重点领域。自治区普查办依托自治区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开发了可视化场景应用系统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实现成果数据一体化、可视化,解决数据可查、可视、可研判的需求。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将普查数据应用于广西应急管理“一张图”,完善系统基础数据,提升了综合研判与应急实战能力。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利用普查成果,开展自治区、市、县、乡镇、社区五级预案体系建设,完成32万份应急预案修编。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利用普查数据,更新广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预报的靶向性更加精确。自治区水利厅利用普查成果修订旱灾防御和水量调度预案方案,拟定和调整江河、水库干旱预警水位。自治区气象局建立广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系统,基于普查数据,研发本地化的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评估及水稻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发布精细到县域的暴雨、台风灾害风险预评估产品。

项目规划建设领域。自治区地震局将评估成果应用于平陆运河建设、铁路线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重特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提出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实现震时安全和投资合理的平衡,促进广西经济安全平稳发展。自治区气象局将普查成果用于《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优化观测站点、人影服务作战图布局,推进普查成果服务社会综合治理。自治区海洋局将普查成果应用于《广西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2035)》编制,进一步强化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辅助支撑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服务国家、广西重大战略规划开展重要区域灾害风险专项评估,继续深化普查成果应用,让普查成果为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谢谢!

10:20


央广网记者:广西水旱灾害多发而且严重。请问广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在水旱灾害方面有哪些成果,有哪些好的应用?谢谢。

陈润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广西的水旱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常见灾种,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多发频发重发的特点,风险普查任务重。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已全面完成了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各项任务,取得了系列普查成果。主要成果有四项:一是防洪工程体系基本特征和风险隐患调查。完成了全区4584座水库、1615座水闸、2444公里5级以上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及隐患调查,以及618处江河断面防洪特征值调查。二是干旱灾害及其成因调查。完成了全区和各市县干旱灾害的致灾情况调查。三是江河洪水淹没图制作。编制了全区1364条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洪水淹没图。四是水旱灾害风险及防治区划。完成了全区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和洪水灾害风险防治区划,自治区、设区市、县三级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和干旱灾害风险防治区划。

在普查成果应用方面,自治区水利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有效推进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的应用,已相应开发了应用系统平台,建立了成果展示、水库监控、洪水风险分析、干旱风险分析和山洪灾害“四预”运用等应用模块,有效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能力和水平。例如在应对今年入汛以来的极端暴雨洪水过程中,我们通过系统平台,对防洪风险区域和隐患工程进行重点监控;动态分析评估江河洪水可能淹没的影响区域,科学地对江河湖库实施蓄泄调度,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10:24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广西气象灾害多发,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大。这次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有哪些成果?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

黄永新:

在此次普查过程中,自治区气象局完成了1978—2020年广西暴雨、台风等8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形成了致灾因子调查数据28类共21万余条,研制了覆盖自治区和市县三级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产品,共8909份,建成了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我们在普查过程中也遵循边普查边应用的原则,在防灾减灾和风险管理中对这些普查成果开展了探索应用,以此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推动普查成果与气象预报预警的融合应用。强化动态化的暴雨、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和影响评估服务,建立精细化暴雨风险预警业务,及早锁定气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范围,推动防灾减灾关口前移。2023年,精细化暴雨风险临灾预警产品助力南宁市武鸣区、百色市凌云县等多起突发山洪和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成效明显。

二是根据普查成果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广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暴雨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机制的修订,构建广西“11631”递进式精细化服务模式,按1周、1至3天、6小时、3小时、1小时递进式服务原则开展预报预警,不断修正预报预警结论,提高预报预警精准性,增强部门防灾减灾合力。在防御应对如2022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强“龙舟水”、2023年北海、玉林等地特大暴雨、2024年“5·19”钦州特大暴雨、6月13日至19日桂北、桂中致洪暴雨等重大灾害中切实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是将普查成果应用于粮糖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开展精细化干旱动态监测、早稻低温阴雨结束期和寒露风结束期评估等专项气象服务,为全年粮食生产季节安排、应对灾害影响提供决策服务;还应用于细化糖料蔗生产气象服务,如糖料蔗气象灾害风险影响评估技术,支持全国首个政策性特色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定损标准——《广西政策性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定损标准》的制定,为我区糖料蔗生产减灾降本增效提供支撑。
四是将普查成果服务于重点生产行业。如为支持风电场、化工园区等重点领域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支持电场和园区制定场址选址方案、编制气象灾害防御预案等。为地铁等重点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进行专项评估,优化气象灾害防御策略,降低灾害影响风险。

10:30


广西日报记者:这次普查涉及行业多、实施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请问此次普查如何从技术层面确保上下统一,左右协调?谢谢。

张化:

谢谢您的提问。此次普查不仅要从技术层面确保上下统一,左右协调,还要根据地域差异,体现地方特色,进一步确保成果的真实性和可用性,因此技术上重在统筹,难在统筹。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技术组技术指导作用。自治区普查办在2021年设立了技术组。由自治区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气象、林业、地震等主要行业部门的本地专家和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组成,负责广西普查实施方案论证和全区各市县实施技术指导工作,研究提出普查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是发挥实施方案总体统筹作用。以国家方案为基础,自治区普查办按照“总+分”的模式组织,在技术组的技术指导下开展广西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总”为总体,由自治区普查办结合本地区实际,统筹考虑自治区各相关部门、市县两级普查任务,编写实施方案中涉及总体情况及综合协调部分内容。“分”为分行业部门,由自治区主要行业部门编写本行业方案内容。广西实施方案经两次征求各市和自治区各成员单位意见,自治区普查办技术组两次开展技术评审,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印发。

三是发挥本地专家质量把关作用。自治区普查办建立由自治区、市、县三级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应急管理、林业、气象、地震、海洋等部门负责、参与普查工作的1800多名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的专家库,开展了两轮全覆盖的普查综合性技术培训,确保专家熟悉评估区划技术规范和流程,深度参与本地区技术咨询、指标权重制定、评估与区划成果评审验收等工作。自治区级评估区划成果经两次征求意见、两次专家评审会、两次对接国家审核衔接并修改完善;市县级评估与区划成果经一次现场解读、两次征求意见、一次本地专家技术审核、两次自治区级复核,确保国家、自治区、市、县的评估区划成果有效衔接。保证评估区划成果既符合国家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也结合地方需求,体现地方特色,确保评估区划成果的科学性、可用性。

谢谢!

10:34


韦  翔:

感谢5位发布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