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9日
热搜词: 营商环境 学籍 社保 企业开办 身份证 桂惠贷 公积金 养老保险
|
|
EN
|
退出老年人模式
  •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广西数据
  • 易达东盟
  • 美丽广西
  • 新媒体矩阵
  •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治区重要信息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广西烟火 | 黄豆焖鱼傲江湖

    来源: 广西日报 2025-06-08 07:42
    打印

    黄松师傅演示炒制黄豆焖鱼仔。 

    送酒又下饭的黄豆焖鱼仔。 

    暮色漫过龙江,裹挟着湿润水汽掠过会仙山。山谷祠老青砖墙上,爬山虎簌簌轻颤。一缕混着豆香、酸笋与鱼鲜的气息,穿透暮色,从河池市宜州区“宜州之夜”夜市飘出,引得寻味的食客纷纷驻足。

    夜市一隅,64岁的黄松正站在自家摊位的灶台前,利落地挥舞着锅铲。锅中热油发出轻微的滋滋声,像是在奏响一首美食的序曲。紧接着,辣椒、酸笋等配料依次入锅,他手腕翻飞,配料在铁锅里跳跃。待酸笋与小番茄爆开油花,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炸好的鱼仔、黄豆倾泻而下。焦香裹着小河鱼特有的腥鲜,混着酸笋的浓烈、番茄的酸甜,酸辣气息瞬间炸开,勾得人直咽口水。

    “火候是关键。”黄松翻炒着,道出秘诀,“鱼要炸到鱼刺都能嚼下去,黄豆千万不能炸过火。小鱼仔得选下枧河激流里长大的,嚼起来才有劲;黄豆用坡地上收的八月黄,圆润饱满;酸笋得在老山泉水里足足泡上百天。”

    黄松的厨艺,源自一段充满温情的“偷师”岁月。“我六公以前在矿区食堂做大厨,我小时候家里穷,经常吃不饱,就守在他的灶台边,盼着能讨点吃的。那时候,六公经常会赏几滴酱油,那味道,甜到心里头。”回想起往事,他嘴角上扬,眼中泛起微微的湿润。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点滴的美味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童年。酱油的咸香像磁石般,将年幼的他牢牢拴在六公的灶台旁,他甘愿打下手,偷学做菜门道。

    岁月流转,黄松爱上了烹饪,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家医院食堂的大厨。而后辞职,出国闯荡、开矿创业、养鱼谋生。历经风雨,对烹饪的热爱却愈发浓烈。2013年,他和老伴在宜州区开了一家小餐馆,凭着“黄豆焖鱼仔”这道拿手好菜,俘获无数食客的心。

    这道菜,藏着黄松跌宕的人生,也映照着“饭豆羹鱼”在岭南的生存智慧。宜州,千年古城,依山傍水。“饭豆羹鱼”自古便是这里的饮食印记。北宋文豪黄庭坚晚年被贬宜州时,友人常赠豆类、渔获,他在《宜州乙酉家乘》日记中曾感慨记载:“十七日癸丑,晴。陶君送鲂鱼䱹十包。”虽然“黄豆焖鱼仔”的起源在史料中难以找寻,却在宜州世代渔家的竹筏上、农人的背篓里默默传承着,历经岁月洗礼,成了宜州的味觉符号、广西酒友的心头好。

    “这道菜在广西不同地方,配料也各有特色,像在河池、柳州及其周边地区,更喜欢加入酸笋和西红柿等食材进行焖炒。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多是旺火锁鲜、文火入味、余火收汁。”宜州区美食协会会长全光田介绍,黄豆焖鱼仔在广西历史悠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宜州区积极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当地餐饮企业与食品厂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将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与小吃推向社会大众视野。同时,大力发展电商经济,让当地风物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丰富经济业态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宜州区龙江街食品加工厂里的生产线上,“黄豆焖鱼仔酱”即食罐头、复合调味酱等一系列产品有序地经过低温油炸锁鲜、恒温发酵等精细工序,确保最佳口感和品质;工人们熟练地将一份份“宜州黄豆焖鱼仔酱”打包,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该食品厂负责人袁先生介绍,他们生产的“黄豆焖鱼仔酱”罐头产品全网热销,好评不断。

    从市井小摊到工厂流水线,从家常菜到网红罐头,黄豆焖鱼仔这道美食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在时光里蜕变新生。

    月上柳梢头,黄松的夜市小摊座无虚席。老友到齐,他便将掌勺权交给了老伴,端出热气腾腾的黄豆焖鱼仔,举杯畅饮。兴起时,抱起吉他弹唱:“兄弟你来广西咧,美景你别上头。搞一碟花生米咧,两条河边鱼……”

    龙江风拂过,山歌、猜码声交织。半盏米酒,三五知己,生活的坎坷,都在这烟火的美味里,化作了岁月的悠扬。(卿要林)

    扫码看视频 

    文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广西要闻

    图片新闻

    政府常务会议

    ./t21179495_ext.j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