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风物志㉞ | 三海岩中读古今
位于灵山中学的三海岩摩崖石刻洞口。庾琳 摄
摩崖石刻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山水间的一方方石刻,如同一页页展开的书,记录一瞬感悟,凝聚一段历史,成为今人与古人对话的一扇窗口。
在平陆运河沿岸,灵山县三海岩便是一部镌刻于山水间的史书。这座位于凤凰山下的岩洞,以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及丰富的摩崖石刻闻名,被誉为“粤西胜景”。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钦州知州陶弼探亲途中,在凤凰山发现一个幽静深邃的石洞,洞底磐石上嵌着层层螺蚌。他推测这里远古曾是大海,取沧海桑田之意,将洞命名为“三海岩”,并写诗作文以记载。
此后,三海岩渐成名胜,历代文人雅士、文武官员经过灵山,多慕名游览,不少人还摩崖勒洞、留诗题字。目前,三海岩保存有北宋至民国的文字崖刻169幅,体裁涵盖诗、赋、楹联、题词等,书体则楷、行、草、隶、篆兼备,堪称艺术宝库。
如今三海岩位于灵山中学一隅。盛夏时节,凤凰山林木葱茏,山脚绿意掩映中洞府深深,入内豁然开朗。洞室前后通透、高大轩敞,山风徐来,暑热顿消,难怪前人赞其“六月无三伏,四季沐清风”。
岩洞由三个形态各异又连通的洞室组成,后人据陶弼文章命名为月岩、钱岩和龟岩,前厅到月岩东壁石刻最集中。驻足品读,其镌刻或行云流水,或铁画银钩;诗文中,古人或赞美山川,或抒怀言志,为风景注入了鲜活的灵魂。
在三海岩游览,能邂逅很多载入史书的名字:陶弼、翁溥(明代书法家、诗人)、蔡廷锴(民国著名将领)……最著名的当数岳飞之子岳霖。
史载,岳飞被害后,年仅12岁的岳霖随家人流放岭南,20年后方得昭雪。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45岁的岳霖任钦州知州,在任期间奖励生产、办学兴教,深受爱戴。两年后他任满回京,百姓夹道相送。
告别生活多年的岭南,岳霖感慨万千,过灵山时写下述怀诗。诗中回顾“流落天南瘴海滨”的坎坷,更多是“只惭无德愧斯民”的为民情怀,与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一脉相承。
在三海岩前厅东壁近地面处,可见岳霖诗刻。遗憾的是,诗刻在明代遭损坏,仅存3行序文,以端雅秀丽小楷刻就:“安阳岳商卿守钦秩满,蒙恩召还,归道兹邑,作诗书怀。淳熙四年十二月二日书。”抚读岳飞后人文字,历史有了真切触感。
这样的古今对话,还在三海岩持续着。110多年前,灵山有识之士在凤凰山下创办灵山官立中学,即如今的灵山中学。从此,琅琅的书声重新唤醒石壁上的文字,而这座古老洞府,也成为一代代灵中学子的青春记忆。
在灵中毕业生赵菁如的印象中,三海岩是班级劳动时辨认诗刻字迹的好奇,是排练校园话剧时的笑声,是晨晚诵读中的小憩。如今,她回母校成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前辈指导下创新教学,让这座人文宝库成为陶冶学生心灵的生动课堂。三海岩的文脉,正以新的方式得到传承。
传承是历史永恒主题。前人镌刻在崖壁上的人生感悟,如同嵌在三海岩中的螺蚌化石,化作这片山水永恒的文化基因。今天,我们又将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一座弦歌不辍的校园是答案,一条利在千秋的运河也是答案。凤凰山畔,鸣珂江悠悠向西汇入钦江,那里,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已初显雄姿,不仅承载着百年梦想、造福当代,更是今人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珍贵礼物。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百年后,这片土地山川更秀美,文化更璀璨,建设更繁荣。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回望,这场接续古今的奋斗,定然已在史书中写下精彩篇章。(梁菡 庾琳 梁悦 蒙高远)
扫码看视频